珠颈斑鸠(Spilopelia chinensis)
白头鹎
(Pycnonotus sinensis)
白头鹎,又名白头翁,是城市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春天来了,窗前枝头“啾啾”的叫声,往往是它们在歌唱。
⭐ 分类
雀形目 鹎科 鹎属
具有鲜明的头部图案,黑顶与白眉、枕纹形成对比,似白头老翁,这也是它们得名“白头翁”的主要原因。上体灰褐混橄榄色,下体白色,胸带淡褐色。雌雄相似,但幼鸟颜色较为暗淡。
⭐ 食性与行为特征
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各种浆果、蔬菜等为食。晨昏喜在枝头主动出击捕食空中蝇类。
⭐ 分布生境
广泛分布于上海城市的林地、公园、小区等各种生境,十分常见。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麻雀是城市中常见的小型鸟类,但我们常说的麻雀,其实包括了树麻雀、山麻雀、家麻雀等多个种类,它们都是麻雀科的成员,且外形相似,常被混淆,但在生态习性和分布上有一定差异,上海的麻雀种类为树麻雀。
⭐ 分类
雀形目 雀科 雀属。
树麻雀体型较小,背部具黑色纵纹,并缀以棕褐色;尾暗褐色,羽缘较浅淡;翅小覆羽栗色;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耳羽后各具一黑色块斑;胸和腹淡灰近白,沾有褐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虹膜深褐色,喙黑色,脚粉褐色。
有的朋友可能还听说过家麻雀,二者外形极其相似,最明显的区分方法是树麻雀脸颊上具黑色斑块,而家麻雀则没有。
⭐ 食性与行为特征
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籽、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
⭐ 分布生境
树麻雀广布于欧亚大陆,我国一般为树麻雀,性喜成群,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特别是村镇和居民点附近的农田、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
家麻雀主要分布在除东亚、远东地区以外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家麻雀 (Passer domesticus)
乌鸫 (Turdus merula) VS 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乌鸫和八哥是城市中两种最易混淆的两种常见鸟类:停歇状态下均通体黑色,外貌与体型也较为相似,然而这两种鸟类虽同为黑色鸣禽,却呈现迥异的行为策略。
⭐ 分类
乌鸫属雀形目鸫科鸫属;八哥属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
乌鸫全身黑色,喙橙黄至鲜黄,雄鸟全身漆黑,雌鸟深褐。乌鸫鸣声清脆悦耳,变化多端,被誉为“百舌”。
八哥全身羽毛深黑色,略带紫色或棕色光泽。头部具有一簇立起的羽冠,覆盖鼻孔和嘴基。翅膀为褐色或黑色,所有主翼羽的基部宽幅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尾巴黑色,尾下覆羽黑色,尖端有白色边缘。眼及脚橙黄色。
关键区分特征:八哥头上有“一撮毛” ——立起的羽冠,喙是白色,起飞后翅膀上有明显白斑;乌鸫的喙是黄色,飞行状态依然全身黑色。
⭐ 食性与行为特征
乌鸫常于草坪和田野觅食,以无脊椎动物、蠕虫为主食,冬季则转向果实和浆果。它们在地面翻找食物,也会在树上寻找浆果。
八哥主要以昆虫(蚯蚓、蚱蜢等)为食,也吃水果、谷物、肉类、粪便甚至垃圾。冬季喜欢集群一起活动。
⭐ 分布生境
乌鸫栖息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林地、公园或小区中,包括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尤其喜欢栖息在林区的外围、林缘疏林、农田地旁的树林、小树丛中。为上海城市中最为常见的全黑色鸟类。
八哥多栖息于城市中的建筑檐下、道路旁、花园、公园、停车场,以及农村地区的农田、果园、牧场附近和森林边缘等地带。近年来种群数量有扩大的趋势。
乌鸫 (Turdus merula)
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小知识:珠颈斑鸠、白头鹎、麻雀、乌鸫四种鸟类,因其在上海的种群数量大、分布广,被称为上海鸟类的“四大金刚”。
喜鹊(Pica pica) VS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us)
喜鹊和灰喜鹊是两种常见的鸦科鸟类,外形和行为上有一定相似性,但体型大小与颜色上有明显差异。
⭐ 分类
喜鹊属雀形目鸦科鹊属;灰喜鹊属雀形目鸦科灰喜鹊属。
喜鹊体型中等偏大,体羽主色为黑与白,尾羽长而分级,喙基部较宽,尖端向下弯曲。头部、胸部及大部分上体黑色,肩羽白色;翼部黑色;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
灰喜鹊体型更为纤细,头部顶部光泽黑,喉部白色,背部及腹部为淡灰棕色,翅膀与长尾呈现独特的天蓝色。
⭐ 食性与行为特征
喜鹊以肉食性为主,食物包括昆虫、小型哺乳动物、蜥蜴、蛙类、鸟蛋、雏鸟等;也吃腐肉和少量植物性食物,如种子、浆果和水果。
灰喜鹊以家庭群体或多个家族群的形式寻找食物,饮食多样化,包括松果、昆虫、软果、浆果,以及人类丢弃的食物。
⭐ 分布生境
喜鹊广泛分布于各种开阔环境,偏好有零星树木的地区,如农田、公园和城市。在上海,普遍分布于城区大中型公园、城郊或农村地区。
灰喜鹊偏好居住在各类松树林、杉木林和阔叶林,包括城市公园和花园。近年来,灰喜鹊在上海的数量显著增加,在一些大的城市公园和城郊林地形成了高密度群体。
喜鹊 (Pica pica)
灰喜鹊 (Cyanopica cyanus)
鹊鸲 (Copsychus saularis) VS 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鹊鸲和白鹡鸰是上海城市和乡村环境中两种常见的黑白相间的小型鸟类,外形相似,但在活动区域和行为方式上有明显差异。
⭐ 分类
鹊鸲属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白鹡鸰属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
鹊鸲体型较胖,有翘尾的习惯。雄鸟具有光泽的蓝黑色上体和胸部,腹部白色,翼部有白色带,尾羽两侧白色;雌鸟上体灰色,下体白色。
白鹡鸰体型纤细,尾部长而常摇摆。成鸟头顶至后颈呈黑色,前额与脸颊呈白色,颈前部呈黑色或白色,胸部为黑色;背、肩呈灰色或黑色,头后侧、颈背部及胸部具有黑色斑纹。
关键区分特征:鹊鸲腹部白色、翅膀上有白色带;白鹡鸰头顶至腹部以白色为主,颈部有黑斑。飞行时白鹡鸰呈波浪状上下跃动,鹊鸲为直线型。
⭐ 食性与行为特征
鹊鸲以昆虫为食,包括各种甲虫、蟋蟀、蚂蚁、蜘蛛等,偶尔也会摄取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
白鹡鸰则以昆虫为主,包括鞘翅目、双翅目等多种昆虫,偶尔摄取植物种子和浆果。
⭐ 分布生境
鹊鸲偏好干燥的落叶林和人类生活环境,如花园、果园和公园。
白鹡鸰喜在开阔地带活动,包括草地、农田和沼泽旁;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迁徙期间可见大群。
鹊鸲 (Copsychus saularis)
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 牛背鹭(Bubulcus ibis) & 夜鹭 (Nycticorax nycticorax)
小白鹭、牛背鹭和夜鹭是上海最为三种常见的鹭科鸟类,均为涉禽,外形和行为上有一定相似性,但羽毛颜色和生活习性有明显差异。
⭐ 分类
三者均为鹈形目鹭科鸟类,小白鹭属白鹭属,牛背鹭属牛背鹭属,夜鹭属夜鹭属。
小白鹭体型纤细,羽毛纯白,带有长而松散的羽枝;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
牛背鹭体较小白鹭更为壮实,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虹膜金黄色,嘴、眼先、眼周裸露皮肤黄色,跗蹠和趾黑色。
夜鹭身体粗胖,腿部较长,体色上,其额部、头顶、后颈、肩部一直延伸到背部呈现出较为醒目的绿黑色,腰部、两翅、尾羽和胸部为淡灰色,腹部承接胸部的淡灰色过渡为白色;虹膜为红色。
关键区分特征:小白鹭羽毛纯白;牛背鹭夏季繁殖羽为头颈橙黄色;夜鹭从额部至背部为绿黑色,腹部白色。
⭐ 食性与行为特征
鹭科鸟类食性较为接近,多以鱼、虾、蟹、蛙类、蜥蜴和水生昆虫等为食。夜鹭喜晨昏和夜间觅食,白鹭和牛背鹭则多在白天觅食。
⭐ 分布生境
小白鹭在上海主要偏好城市及郊区的湖泊、河流、池塘边上的地区,喜开阔而非密集覆盖的环境。
牛背鹭在上海主要分布在耕地、沼泽、水田、池塘、大型湿地公园等,常在水牛等牲畜周围活动,成群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中,或与白鹭、夜鹭混群营巢。
夜鹭在上海的生境与小白鹭相似,主要栖息活动于水塘、江河、沼泽边,以及附近的大树、竹林,晨昏和夜间活跃。
小白鹭 (Egretta garzetta)
牛背鹭 (Bubulcus ibis)
夜鹭 (Nycticorax nycticorax)
小䴙䴘(Tachybaptus ruficollis) VS 黑水鸡 (Gallinula chloropus)
小䴙(pì)䴘(tī)和黑水鸡是上海公园及郊区各类大中型水体、河流中常见的游禽,行为习性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外形和羽毛颜色上有明显差异。
⭐ 分类
小䴙䴘属䴙䴘科小䴙䴘属;黑水鸡属秧鸡科黑水鸡属。
黑水鸡拥有亮红色的喙,喙尖呈黄色,腿部为绿色。头部、颈部至肩部呈深石板灰色,头部几乎全黑,翼有白斑,尾部黑色,下腹部有些羽毛尖端白色,形成黑白相杂的斑块。
关键区分特征:小䴙䴘红棕色;黑水鸡则全身黑色,喙红色。
⭐ 食性与行为特征
小䴙䴘擅长游泳和潜水,受惊扰后常潜入水中,能在水下追逐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以小型鱼类、虾、昆虫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黑水鸡也擅长游泳几乎不潜水,为杂食性鸟类,以蠕虫、软体动物、蜘蛛、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及其种子为食。
⭐ 分布生境
小䴙䴘与黑水鸡分布生境相似,多栖息于城市或郊区多种自然和人造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
小䴙䴘 (Tachybaptus ruficollis)
黑水鸡 (Gallinula chloropus)
从晨光初破到暮色四合,这些鸟类以它们独有的方式与我们共享上海这座美丽的大都市。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即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自然之美也从未缺席。保护这些鸟类及其栖息地,就是守护我们与自然界之间那份微妙的平衡。下次当你偶遇这些都市邻居们,请驻足聆听:它们鸣唱的不仅是生存之歌,更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之曲。
供稿&供图:王卿 文钟汉
录音:谭娟
审核:李必成
编辑:张玉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