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后,军队伪装的重要性被欧洲各国高度重视,纷纷开始将鲜艳军服改为适应战场环境的绿色或黄色,以达到隐蔽的目的。再到1929年,意大利研制了由棕、黄、绿、黄褐4种颜色组成的军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
二、迷彩服发展高峰:二战德军对迷彩服的深度研发
二战时期的苏德战场,迷彩服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德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为德军内部矛盾,德军迷彩服发展分为党卫队和德国陆军两条线。我们先来看看德军党卫队迷彩服发展情况。1931年,德国研制出著名的裂片式迷彩样式。1937年2月,党卫队开始着手设计专用迷彩服。不久,便设计出了迷彩铺地防潮布、钢盔伪装套等装备,并通过演习检验,发现使用这种迷彩装备能够使伤亡率降低15%。1939年1月,党卫队装备铺地防潮布8400件、钢盔伪装套6800件,每个营级单位还装备至少20件迷彩罩头衫。
1939年,波兰战役中,迷彩服得到了德国党卫军高度评价,并引起了德国陆军的注意。德国陆军对装备迷彩服开始进行评估。1940年6月,机器生产替代手工涂色,迷彩罩头衣服开始大量生产。随后,德国党卫军快速列装了至少3.3万件迷彩罩头衫。1944年5月,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经济困难,铺地防潮布等迷彩装备彻底停止。德国陆军迷彩服发展虽然比党卫军起步晚、发展也相对落后,但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并且与党卫军的发展风格差别很大。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系列:
双面冬季作战服:由双面双排扣的上衣、长裤组成,1942年冬装备部队,便于移动和使用武器,还可以抗寒保温。这套迷彩服不能佩戴肩章、领章、奖章等挂件。雪地迷彩衣:主要用于抗寒防风和雪地伪装,由于制服的白色面非常容易脏,因此配套设计了一款棉质外服。
白色和迷彩面罩:面罩制作相对简易,就是在一块布上,切割出了两个眼洞和一个出气孔,通常佩戴在钢盔的下面,使用范围并不广泛。迷彩罩衣、迷彩罩衫:这款迷彩服设计
非常简单,是由一大块薄棉质材料简单缝制而成。罩衫和罩衣很大,佩戴者能够携带个人武器和野战装备。迷彩野战夹克:这实际是陆军军官野战服的迷彩版,重量轻,质量好,易于伪装,得到了广泛装备和应用。
三、迷彩服第二条发展路径:二战苏军另辟蹊径
相比于德军迷彩服的迅猛发展、面面俱到,苏联迷彩服的发展要更早一些,更趋于循序渐进,实用为主。十月革命成功后,苏联就开始注重向其他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迷彩伪装就在其中。
1919年,苏联组建了专门研究军事伪装和隐蔽的研究所。1927年,该所研制出3种迷彩装备,即白色冬季两件式套装、粘合式夏季两件式套装、夏季绿色雨布。30年代初, 苏联在两件式套装基础上,采用了类似于“变形虫”的分解式迷彩样式,增加伪装的效果。但是,这样却存在着与环境难以融为一体的严重问题。
30年代中后期,受制于经济条件,苏联红军迷彩服数量有限,仅配发给侦察部队、狙击手和执行突击任务的工兵。苏德开战后,苏军持续在实战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苏式迷彩服的设计,实战效果不断增强。1944年,苏军对缴获的德军迷彩服加以研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三色迷彩样式。这款迷彩服采用混乱图像形成幻觉,近距离伪装成效极强,远距离则混为一色,伪装效果大幅增强。
二战苏军
二战期间,迷彩服的伪装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受限于数量,一般都是装备精锐部队。这也能看出,世界各国对迷彩服实战价值的肯定。
二战后,迷彩服发展形成了很多样式,甚至不少已经具有极强的伪装功能,隐蔽性的大幅增强就降低了伤亡可能性,所以现代军人都是穿迷彩服作战的。但是,总体上看,现在的迷彩服发展脉络,还主要是延续着德军、苏军的设计理念,还没实现本质性的跨越和突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