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考试程序(游上海64)

中国科举考试程序(游上海64)

乡试是地方考试,明清两代在各省城举行,每届三年,考三场,每场三日。本省生员经科试合格,方可应试;贡生、监生柯直接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可于次年春进京应会试,即使会试未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与殿试是中央考试,在乡试的次年,举人汇集京城,先由礼部举行会试,取中者为贡士。会试后,贡士再参加皇帝亲自御殿复试、决定等第的殿试。依成绩分三甲,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称“榜首”,亦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第一名称“金殿传胪”。第二名称“玉殿传胪”。

送子赶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科举考试由礼部掌管,开始建立贡院,明代贡院形制已经规范化,清代沿用不变。图为长安、顺天、广东、定州、江南贡院。

各地贡院及有关考试夹带惩处图

苏州贡院图

贡院内的考间十分狭小,能有效防止考生作弊。

考生在考间考试

考生在考间考试

考生在考间考试

清代举子赶考的用具考箱、考篮。

清代“纸夹带条”(左)。“夹带”,俗称“小抄”,自古有之。清代对夹带考生惩处严厉,不仅驱逐出场,而且革除功名,取消终生应试资格。清代举子赶考的工具,八股文手抄本(右)。

清代丝绸夹带,长96厘米,宽42厘米,上面抄写50篇文章。

清代麻布坎肩夹带。这件麻布中式坎肩,长50厘米,宽55厘米,前后均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湖北提督学院科场条例(院试考试条例)

清光绪二十年(1894)会试第三场题目

历代状元榜

清代“宴会盛仪”。放榜后,文科由礼部主办“恩荣宴”,武科由兵部主办“会武宴”,场面热闹非凡。

清光绪十二年(1886)“鼎甲游街”。传胪盛典后,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插花披红,由鼓乐仪仗簇拥出正阳门,跨马游街。

清代文官补子。补子即官服图案,清代官分九品,各品又分正、从两级,共十八级。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为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进士为从七品。

衣锦还乡

|信|江|人|家|

2019年第215期(总第1656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手机钢材app排行榜TOP10推荐
office365 登录

手机钢材app排行榜TOP10推荐

📅 07-09 👁️ 9884
滑梯 - 廣東話解釋
365足彩推荐

滑梯 - 廣東話解釋

📅 08-03 👁️ 3271
QQ游戏大厅手机版下载安装
365bet繁体中文

QQ游戏大厅手机版下载安装

📅 08-05 👁️ 2027